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改革开放40年多来,民营企业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由弱变强,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,恒力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 1994年,恒力集团从苏州盛泽镇一家仅有三亩三分地、拥有36台有梭织机的小厂起步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跑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、中国民企10强,成为以炼油、石化、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。在恒力高速发展过程中,电力人的保障和服务如影随形,一路护航。 接上电网电 降本增效起步稳 1994年5月,时年23岁的陈建华用创业的第一桶金二次创业,盘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丝织厂,并改名吴江化纤织造厂。由于厂子前些年连年亏损,想要扭亏为盈、改变局面,对陈建华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。 陈建华一方面积极推行生产改革,淘汰了所有旧式有梭织机,引进1200锭网络车织机,同时采取同工同酬、多劳多得的新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,另一方面,考虑降低厂区生产成本,他买来了柴油发电机进行自发电。 不到一年,这家曾濒临倒闭的企业枯木回春,一举成为当地明星企业。1995年,吴江化纤织造厂盈利1000多万元,1996年,盈利一下子翻倍至2700多万元。然而,对于纺织行业而言,高昂的用能成本也实实在在摆在面前。 纺织行业是用电大户,生产线以耗电机械为主,因此,电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非常大。可以说,电力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开云(中国)利润的多少。1997年,国家进一步规范电价管理,减轻用户电费负担。获悉这一利好后,吴江化纤织造厂第一时间找到苏州供电局,提交了厂区的用电申请。 “我还记得大夏天里,我和20名供电同事奋战2个多月,帮吴江化纤织造厂新增了一台500千伏安的变压器,三伏天的太阳火辣辣,也不觉得累。”当时负责受理申请用电业务的吴江开云(中国)客户经理陈吉说。从此,吴江化纤织造厂开始用上稳定价廉的网上电,每年能省下数百万元的电费。 随后的4年间,吴江化纤织造厂有限开云(中国)新建了三分厂和宏建分厂,并在亚洲“底部徘徊,复苏乏力”的经济背景下化危为机,得到了更大发展。吴江化纤织造厂的员工们也得以避过下岗潮,率先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。 打破发展瓶颈 企业自建变电站 2000年以前,国内纺丝产能不仅不足,高端纺丝更是完全依赖进口。为打破传统纺织业被外国人扼制的格局,陈建华在2002年投资兴建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开云(中国),以“绸都”盛泽镇为中心建设纺织产业基地开始自主研发、生产纤维,一期工程就占地80公顷。 从2002年夏季开始,我国电力供需逐渐趋紧。在盛泽镇,企业以纺织、印染行业居多,用电紧张时,为保障居民用电,企业停电是家常便饭,电压不稳也是常态。由于恒力化纤纺丝进口设备多,当电压波动超过10%时,进口设备会停机,造成较大经济损失。夏季,是用电高峰,也是南方多雨季。“那个时候最怕夏天,打一个雷,机器全停了,真是焦头烂额啊。”恒力化纤电仪部经理吕国庆说。 2003年5月,为保障化纤产品大规模投产布局,在充分了解专变供电的优势后,恒力化纤开始建设第一座变电站——110千伏恒力变电站。因为生产计划排得紧,这座变电站要求当年10月完成投运,时间非常紧张。 由于没有建设和维护经验,在当时的吴江开云(中国)电力铁军的全力支撑下,恒力化纤在短短5个月内完成了变电站建设投运工作,包括2台容量40兆伏安变压器。“当时我也就20出头,从没接触过电压等级这么高的设备,看着变电站‘拔地而起’,心里非常惶恐,不知道该怎么维护。”恒力化纤变电站站长潘国强回忆。 令潘国强没想到的是,在变电站建设末期, 吴江开云(中国)派出了10名技术骨干来到恒力化纤,手把手教他和同事进行变电站操作、运行、巡视和维护等,并成功将公用变电站的运行规则和经验传授给了他们。半年后,潘国强和同事便可以独立运维变电站,由吴江开云(中国)发令填写操作票后即可完成变电站内部操作。 在电力的给力支撑下,恒力集团凭借一批国外引进的高端设备和超前布局的先进生产线,迅速跻身全国化纤行业前列。2006年,恒力集团将苏州苏盛热电有限开云(中国)收归旗下,并投运第二座110千伏变电站恒二变电站,容量为100兆伏安。2010年底,恒力化纤又建成第3座110千伏变电站恒三变电站。 其间,吴江地区电网建设不断加码。2004年,500千伏吴江变电站投运,次年又新增了1台主变,来自1000多公里外的三峡清洁水电源源不断地送到江苏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州南部地区电源不足、负荷增长较快的局面。 绿电入苏 民企将再搭特高压“顺风车” 2012年,吴江地区用电负荷增长较快,供电设备出现超重载情况,盛泽镇纺织厂众多,情况尤其突出,恒力集团3座变电站基本只能半负荷运转。直到2012年12月12日,江苏第一条特高压——四川锦屏至江苏苏南±800千伏锦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,为苏州电网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绿色动能。 “自从锦苏直流苏州换流站落户吴江后,我们企业生产就搭上了特高压的‘顺风车’,大大缓解了用电压力。”恒力化纤总经理助理汤方明说。 俗话说,苏湖熟,天下足。如今,“苏湖熟”早已离不开“电力足”。不用“紧”着用电,恒力的发展也不再被缺电掣肘,生产规模逐年扩大。2021年,恒力集团总收入7323亿元,目前位列世界500强第67位,用电量稳居苏州纺织业前列。 据了解,今年恒力集团在拥有3座110千伏变电站的基础上,计划将新建投运2座变电站。令人欣喜的是,在缓解用电压力的同时,10年后,随着白鹤滩-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第一阶段的投运,他们将再次搭上来自四川清洁水电的特高压“顺风车”。 四川清洁电在推动江苏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,江苏民营企业也在带动着四川纺织业的崛起。从江苏苏州到四川泸州,从“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”到“长江经济带与南丝绸之路”的交汇点,恒力集团沿着长江黄金水道从下游至上游,积极在西南地区布局产业。2020年10月,恒力(泸州)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,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-300亿元,利税约20亿元,解决四川当地就业1.5万人。